中咨视界
王意喆 彭翔 徐毅敏 |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首都“花园城市”建设的研究与探索
| |||||
| |||||
我国城市发展已经进入了城市更新的重要时期,由过去大规模的增量建设,向存量的提质改造和增量的结构调整并重转变[1-2]。以往城市建设模式主要是以新区建设为主,整片开发,先拆后建,由此带来的问题就是千城一面,城市面貌缺乏地域特色。近年来,北京市围绕“城中建园、园中建城、城园相融、人城和谐”理念开展花园城市建设[3]。 一、首都花园城市建设背景、政策及意义 (一)花园城市建设的背景 花园城市建设打破原有城市更新发展思维理念,以更精准更精细的城市绿化建设及以增质、提升、优化为主的城市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建设和谐宜居之都。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提出加强精细化管理,创建一流人居环境。构建“一屏、三环、五河、九楔”的市域绿色空间结构[4],健全市域绿色空间体系,助力首都生态系统和生态多样性的恢复建设,也为花园城市建设促进城市功能空间与花园生态空间进行有机融合奠定了基础。 2023年08月28日,中共北京市委办公厅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的行动方案(2023-2025年)》的通知,通知中将“构建森林环抱的花园城市”列入首条[5]。建设花园城市是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把北京建设得更美”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实践,是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建设美丽中国的北京方案。 (二)花园城市建设的相关政策 为了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的系列讲话精神,花园城市建设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为统领,《北京市城市更新条例》《北京市园林绿化专项规划(2018年—2035年)》《北京街道更新治理城市设计导则》以及各分区规划为指引,科学优化首都绿色空间布局,改善城乡环境,提升城市品质,促进生活生产生态空间有机融合,激发城市活力,促进首都绿色低碳发展,提升全民生态文明意识,形成全社会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思想共识和行动自觉,为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奠定坚实基础。 (三)花园城市建设的意义 1.花园城市建设是城市高质量发展与时俱进的新思路 北京城市建设已经进入转型提质新阶段,市民对绿色开放空间的关注度越来越高、需求越来越多元。花园城市建设是以生态文明为引领,通过全社会参与、精细化治理,促进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有机融合和城市绿色发展,实现“老百姓走出来就像在自己家花园一样”的期望。 2.花园城市建设是三生融合发展的必由之路 花园城市建设可以提高民生保障和服务水平、改善交通出行环境、提高城市生态空间品质、提高街区绿色便民服务品质、健全街区绿色空间体系、提升街区魅力和活力。 3.花园城市建设是形成规模示范效应的重要载体 花园城市建设深入落实《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的推动城市建设发展由增量向更新转变,加快构建“政策机制+重点领域”工作格局,大力推进老旧小区改造,促进老城保护和街区更新形成整体连片效应[3]。 4.花园城市建设是健全绿化空间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 花园城市建设落实《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中提出的加强精细化管理,创建一流人居环境。健全市域绿色空间体系,构建“一屏、三环、五河、九楔”的市域绿色空间结构[4]。推动首都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实施绿色北京战略,持续提升生态环境空间容量。 5.花园城市建设是打造高品质公共空间的有效途径 花园城市的建设持续推进公共空间增质提升,综合统筹、规划、设计大尺度绿色空间到城市客厅、街边花园绿地和城市微空间,充分利用腾退边角地、立交桥下等拓展空间,补充公共服务空间、公共服务设施短板。建设活力街区、街道和滨水空间,打造良好的慢行、休闲、健身、娱乐环境[3]。 二、国内外花园城市建设理念及启示 随着建设花园城市的理念提出,世界各地为了改善居住环境,做出了各自的努力,以世界瞩目的花园城市新加坡为例,无论从城市建设还是人们的思想观念上都深深注入了花园城市的思想。 在国内的实践探索中,相继出现了“森林城市”“公园城市”“花园城市”等多元概念,在语境和内涵上各有特色。建设“花园城市”仍处于探索起步阶段,2018年中央提出的“公园城市”理念,加速建设宜居、创新、智慧、绿色、健康、韧性的城市。代表城市例如上海、成都等,作为推动建设花园城市具有一定的参考性。 (一)新加坡:从“花园城市”到“花园中的城市”再到“自然中的城市” 图1 新加坡不同时期的绿色愿景 从上世纪70年代起新加坡一直在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愿景,从仅仅在城市道路两旁种植绿色植物,到建立绿地面积更大、设施更齐全的城市公园。90年代开始“花园城市”的理念超越了植树造林和公园建设的范畴,将新加坡转变为一个自然、水体和城市发展无缝结合的岛屿城市,让社区贴近自然。“花园城市”的实现通过城市绿化带网络化,各类绿地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合理布局。园林绿化、植物配置遵循绿化、美化、多样化和艺术化的原则,构成层次丰富的草地、灌木、乔木的搭配。2011年,在“花园城市”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建设“花园中的城市”的愿景,这一愿景是让公园、花园、街景和空中绿化与社区、家园和公共空间连接,让绿色空间和生物多样性更靠近居民日常生活、工作场所。通过提升公园系统及其配套设施,建设环岛绿道,使步行和骑行的绿色网络联通和环绕整个城市;以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制定建筑标准;并加强自然保护区和自然区域及其动植物群落多样性的维护,建设生态走廊和动植物栖息地。新加坡提出在未来实现“自然之城”的蓝图,旨在将新加坡变成一座自然之城,为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质量,同时与岛上的动植物共存[6]。 为了有效地实现从“花园城市”到“花园中的城市”再到“自然中的城市”的愿景,新加坡政府将城市环境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推动制度、法律和财力等政策实施;制定以政府为主导的治理模式,统筹协调相关部门、机构,培育公众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主人翁意识,全民参与环保,国家从政府、市场、社会、群众等各层面向同一发展目标迈进,从而保证城市的和谐发展。 图2 新加坡垂直绿化建筑 图3 滨海湾花园鸟瞰 (二)上海:公园城市规划建设 上海遵循公园与城市的无界融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发展新形态。以建设“公园中的城市”为理念,按照既有绿色又有彩色,既有绿化又有文化,既有森林又有园林,既可视又可达的要求,全力增加绿色开放空间,全面提升生态环境品质。坚持公园的公共属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强化各类公共空间的全面开放,发挥政府在公园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保护、监督和投入等方面的主体作用,引导企业和市民参与公园城市建设,形成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探索政府、市场、社会参与建设运营的多元模式。贯彻“城市是一个有机生命体”的系统思想,通过政策协同与创新,推动一体化规划设计,促进公园形态与全域城市空间有机融合,强化各类城市功能的空间复合,使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相宜,体现高质量发展与高品质生活[7]。 图4 上海嘉定新城远香湖中央活动区 (三)成都:公园城市街道一体化设计 成都按照 “公园+”的布局模式,将公园融入社区建设,围绕绿色空间织补绿道网络,形成公园式的人居环境,构建绿色出行体系,建设清新宜人的城市街区公园场景。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设计理念,满足不同人群的使用需求。塑造串联城乡、全民共享、蓝绿交织的天府绿道。街道的建设向人性化、特色化转变。注重功能的业态复合、街道的生态性、彰显文化特色。以慢行优先的安全街道、界面优美的美丽街道、特色鲜明的人文街道、多元复合的活力街道、低碳健康的绿色街道、集约高效的智慧街道为指引,统筹街道两侧空间及要素进行一体化设计。将城市道路分别按照交通属性和功能属性进行分类,综合考虑道路交通和业态分布进行分段个性化设计。按照“分类引导、分级管控”的要求,重点街道编制街道一体化设计方案;一般街道在一体化设计理念指导下开展街道设计工作。新建城市街道严格执行一体化设计要求;旧城街道贯彻一体化设计理念,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和建设工作[8]。 图5 成都锦城湖公园 (四)国内外花园城市建设的经验启示 面对我国深入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努力实现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的高质量发展要求,新加坡政府对城市环境建设的顶层设计愿景,为我国花园城市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发展模式。上海与成都已实行的公园城市一体化设计,为北京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提供了规划思路与方法。 首先,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与花园城市建设有机融合,实现高品质的生态、生产、生活城市空间[3]。发挥政府在花园城市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统筹协调相关部门、机构共同治理。引导企业、社会及个人参与环保,增强公众的环境意识和责任感。其次因地制宜地展开城市环境治理,根据地理区位、人口规模、历史文化等因素制定适合的环境政策。分类引导、综合考虑街道特色进行个性化一体化设计,从各方面融入花园城市的理念,体现城市特色。 三、北京花园城市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北京城市建设已经进入转型提质新阶段,北京花园城市的提出具有深远意义。从实施推动层面,北京花园城市的建设遵循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空间格局,构建森林环抱城市、花园组团镶嵌、风景廊道串联的花园城市意象。经初步探索实践,提出通过整合六大专项建设任务,包含品牌绿道建设、城市公园环完善、重点功能区绿色空间建设、山地森林公园建设、花园式街区和街道建设、二道绿隔大尺度公园环建设等,构建北京全域“花园城市”空间格局。 其中花园式街区和街道建设专项既服务于首都功能核心区、又服务于城市功能拓展区及城市发展新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以花园式街区和街道建设专项为例,论述实践经验。 (一)花园式街区、花园式街道建设 1. 花园式街区、花园式街道定义 花园式街区以街区、特色城市功能区为单元,整片推进城市更新区与城镇化建设活跃地区的街区综合品质提升建设。统筹道路、沿街建筑物、围墙、公园绿地、小微绿地、街道绿地、口袋公园、城市支路绿化、单位附属绿地、社区级绿道全要素,建设生态、生产、生活“三生”融合的高品质城市空间。 花园式街道基于对各区重点骨架路网的行道树进行体检后,依托道路现状绿带,推进城市主干路网的道路综合品质提升建设。以树池连通、增设道路中分绿化带、双排行道树等方式提高林荫覆盖率;开放道路附属绿化带,与临街开放空间及界面一体化提升改造,增加花卉、开花乔灌木及色叶乔木,引导城市街区的道路交通空间逐渐向街道生活空间转变,并形成“一街一景”。 2. 建设原则 花园式街区、花园式街道示范性项目的建设遵循《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规划引领,构建“一屏、三环、五河、九楔”的市域绿色空间结构;建设“十条放射线”的中心城区绿色骨架;按照北京市“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四个中心核心功能定位区域,选择示范性街区、街道。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建成新时代生态文明的典范,为首都“四个中心”建设提供优良的外部环境,成为向全世界展示中国的首要窗口[9]。 图6 北京市市域绿色空间结构规划图 图7 北京市中心城区通风廊道规划示意图 3. 建设目标 (1)加强顶层设计 将生态文明理念深度融入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全过程,制定花园城市建设指标体系、建设标准和分领域建设指南,统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功能融合,明确各阶段各领域建设任务,形成有机衔接、整体协调的规划建设体系和全民治理体系。 (2)加快城市功能与生态融合 紧扣“七有”目标和 “五性”需求,推动街区道路空间和单位附属空间向公共空间转化。打造人文特质花园街区,推动城市街区无界融合、扩绿提质、美化彩化。促进绿色空间与文化、体育、养老、健康、医疗、商业等功能区与绿色空间的有机融合。开展垂直绿化建设,完善绿道网络体系,加快推进绿道、城市慢行等系统的建设。 (3)推进全民参与城市建设 积极弘扬生态文明理念,完善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的教育培养机制,推进生态文明教育。营造全民共建、共享、共治的良好氛围。发挥群团组织、社会组织的作用,参与生态资源的维护管理。开展市花市树进社区活动。 (4)提升城市治理水平效能 花园城市的建设过程中要不断深化中国现代化城市建设理念,提升城市治理的规范化、精细化、人性化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优化城市管理体系,健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服务等制度与机制。 4. 设计导则[7、8、10] (1)林荫道建设 林荫道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提升道路空间绿色服务能力,增强街道空间功能复合,优化道路断面结构,突出“绿化、彩化、珍贵化、效益化”的要求。 图8 道路断面意向图 (2)慢行系统优化方案 慢行系统优化方案的主要内容包括增强街道绿色空间功能复合,建设市民日常使用的社区绿道,增强出行舒适度、便利性和安全性,提高生态景观品质,串联沿线绿地、体育设施和商业设施,实现生态连通、绿色出行和休闲游憩的复合功能,完善自行车基础设施,建设步行与自行车友好城市。 图9 人行道意向图 (3)沿街绿化 沿街绿化增质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引导道路空间和单位附属空间向具有生活服务功能的绿色公共空间转化,营造场所化、景观化的街道客厅。强化交通性道路空间的绿化彩化美化,复合防噪、降尘及景观功能,提升通行体验。丰富街区界面的立体绿化建设,综合提升绿化感知度。 图10 沿街绿化意向图 (4)公共服务场地 花园城市公共服务场地的建设将推进城市街区无界开放、功能融合、设施共享的理念。引导具有公共属性的社会单位开放附属空间,促进社区公共空间、小微绿地、附属绿地等各类绿色空间一体化设计。统筹各级公共服务资源,推动学校、企事业单位的体育、游憩、停车等设施错时共享。实现桥体、临街围栏、道桥栏杆、过街天桥等道路设施增绿,推动桥下空间、停车场等规模硬化场地的林荫化建设,实现灰色与绿色空间有机融合。 图11 公共服务场地意向图 (5)可感可达的滨水空间 滨水空间应尊重原有自然地形地貌,营造护岸小型生态环境,配置丰富的植物,为水生生物创造安全适宜的生存和生长空间。结合滨水慢性空间,打造可达到、可感知的亲水空间。结合周边区域不同的功能配置,利用地形优势,建设互为补充、互为促进的活动场地、户外运动、公共厕所等服务设施提升滨水空间的活跃度与便捷性。 图12 滨水空间意向图 (6)街道设施小品 全面梳理街区内市政基础设施、交通系统、绿地系统、道路公共服务设施等,以背街小巷、地铁出入口、休闲娱乐公共空间等群众身边为重点,推动城市家具统筹治理,加强城市家具与绿化美化融合,建设、升级一批体现城市功能特色的花景街区。 图13 街道设施意向图 (7)街道亮化 通过对建筑、景观系统的灯光设计,勾绘出街道的迷人夜景。设计应避免过度照明,防止“光污染”。 (8)海绵城市建设 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加强竖向设计,增加雨水调蓄空间,提高城市韧性。严格按照区域雨水排水规划和海绵城市规划相关要求,统筹落实好雨水调蓄设施布置和配建以及透水铺装、下凹绿地、雨水花园、景观水体等调蓄设施。 (9)全龄友好环境建设 由于街区、街道建设时序各异,设施新旧迥异,难免存在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不合理、不满足日常使用需求等方方面面的问题。新时期建设花园城市除去需做到景美,还要做到配套服务设施齐备、合理、便捷的新要求,且应同时满足全龄友好型的要求。落实无障碍环境建设要求,推进适老化宜居环境和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 (10)彰显城市历史文化底蕴 注重保护历史街巷肌理,充分为历史建筑、古树古木预留空间。加强街道风貌特色,营造多元文化场景。 四、推进花园城市建设及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建议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落实首都城市总体规划 花园城市的建设需要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多措并举,引导市民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把建设花园城市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切实了解人民所需,急人民所急。聚焦人民需求是新时期花园城市建设的重中之重,是决定花园城市建设社会效益的关键一环。 深入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坚持以城市规划引领花园城市建设,以新时代首都为统领推动城市功能优化,加强“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提高“四个服务”水平,努力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改善人居环境,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激发城市活力,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4]。 (二)夯实生态发展本底,持续推进绿色发展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花园城市建设需坚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让百姓拥有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完善各层级规划体系及实施导则,推动高质量、特色化发展 立足区域自身实际,科学编制地区花园城市实施方案。提升绿色空间、滨水空间、慢行系统为主的城市公共空间。在花园场景营造方面,加强植物特色营造,构建一街一花,一街一景体系。加强立体绿化体量和水准,增加花粉、飞絮植物更新和治理。在花园生态方面,强化城市栖息地网络构建,增加长寿、抗逆、食源、美观植物和动物栖所的配置。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切实提高城市排水、防涝、防洪和防灾减灾能力。在花园服务方面,改造老旧市政基础设施,优化提升公共服务设施,补齐公共安全设施短板,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凸显首都城市特色[11]。 (四)完善配套政策体系,推动共建共治共享 花园城市的建设过程中要不断深化首都的新发展理念,需要从单一化的建设运维工作向多层次的创新协同管理模式转变。加强社会参与,倡导人民花园人民建,加强精细化管理,加强配套政策研究,完善土地利用、资源管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增加资金来源投入等政策。加强部门间横向协同,结合城市更新、“疏整促”、背街小巷治理等专项行动,试点先行,建立清单化管理、项目化推进的实施机制。通过配套政策及管理模式的创新,助力推动花园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运营全生命周期的创新活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新闻办就推动住房和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举行发布会[OL].中国政府网,2022-02-26. https://www.gov.cn/xinwen/2022-02/26/content_5676490.htm. [2]姜昊岑,周舒枫.花园城市 谱写首都绿色乐章[OL].北京园林绿化局网站,2023-08-15. https://yllhj.beijing.gov.cn/ztxx/lhysh/st/202308/t20230814_3221846.shtml,2023-8-15. [3]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Z].2021. [4]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Z].2017. [5]中共北京市委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的行动方案(2023-2025年)[OL].北京市政府网,2023-07-22. https://fgw.beijing.gov.cn/fgwzwgk/zcgk/sjbmgfxwj/bjszfwj/202308/t20230825_3231208.htm. [6]王君,刘宏.从“花园城市”到“花园中的城市”——新加坡环境政策的理念与实践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城市观察,2015(2):5-16. [7]上海市绿化委员会.上海市公园城市规划建设导则[Z].2022. [8]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成都市公园城市街道一体化设计导则[Z].2020. [9]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北京市园林绿化专项规划(2018 年—2035 年)[Z].2021. [10]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北京街道更新治理城市设计导则[Z].2018. [11]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北京市城市更新条例[Z].2022-11-25. 注: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
相关链接
- 史昭娣 朱宁 陈琦 | 基于分解...2023-11-30
- 刘义成 | 突出主业 规范合作 ...2023-11-28
- 张英健 木其坚 | 响应市场诉求...2023-11-24
- 吴立恒 | 水电移民安置规划信息...2023-11-23
- 邹昊飞 张建红 等 | “电—碳...2023-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