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咨视界
申海燕 | 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国有经济布局优化调整
| |||||
| |||||
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引领未来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国家培育发展新动能、打造未来新优势的关键领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领未来发展的新支柱、新赛道,要加快提升新兴领域战略能力,谋取国家发展和国际竞争新优势。中央企业作为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理应成为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国家队和主力军。 中央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根本要求。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等特点。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要阵地,为新质生产力形成提供了巨大空间。此外,新兴领域战略能力是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全球创新活动空前密集活跃,推动创新版图、经济结构加快重构,竞争格局、分工体系深刻调整。要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抓手,推动新动能发展、新产业培育、新业态形成,构建新质生产力,打造新兴领域战略能力。 二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新技术、新产品、新成果快速商品化、工程化、产业化,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和先进生产方式的变革方向,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多年来,中央企业在涉及国计民生、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研发了一批国之重器,建设了一批超级工程,发展了一批新兴产业,是先进科技和生产力的代表。当前,要抓住全球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的机遇,积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三是国有资本战略性调整的根本方向。战略布局绘就发展蓝图,事关国有经济核心功能和战略支撑作用发挥,事关国有经济做强做优做大。围绕产业结构升级目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优化国有资本布局,发挥国有资本引领作用的必然要求;是中央企业因势而变、顺势而为,不断开辟新领域、制胜新赛道,重塑新优势的重要方向;也是深度融入全球发展格局,有效应对国际竞争挑战,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障。通过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国有经济定位更加明确、布局更为合理、功能得以充分发挥。 四是发展战新产业基础已经具备。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创新驱动型的产业。近年来,中央企业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创新能力持续增强,产出了一大批具有标志性和国际影响的科技成果。2023年,中央企业实现研发经费投入超过1万亿元,占全国比重约1/3;研发投入强度如以增加值计算,达到10.2%,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拥有全国1/5的研发人员、1/7的院士队伍;运行中的国家级研发平台76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91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6个,为发展新兴产业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技术基础。同时,通过原创技术策源地、现代产业链链长等建设工作,国资央企加快布局核心技术、重要行业、关键领域,有效带动新兴产业补链、强链、稳链、固链。此外,中央企业巨大的内部市场和应用场景优势,也为技术带动、需求牵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和实践天地。 近年来中央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近年来,中央企业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推进,持续加大产业投资,推动国有资本向重点领域进一步集中,国有经济增长动能加速释放,发展质量稳步提升,战略支撑作用不断增强。 一是实现战新领域全覆盖。实现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生物技术等九大领域的全布局,以及产业链主要环节的全覆盖。2018年到2023年,中央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规模由0.7万亿元增长至2.18万亿元,占全部投资比重由12.8%提升至35.2%,投资规模增长204.8%,年均增长率24.97%,有力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链融通发展。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企业100强排行榜数据显示,2022年百家企业实现战略性新兴业务收入10.86万亿元,其中中央企业26家,实现业务收入4.61万亿元,占比42.6%,有15家企业收入超千亿元。新领域、新产业、新业态已经成为中央企业的重要增长点。 二是部分领域占据优势地位。在新一代通信技术领域控制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在全球通信技术标准、通信网络建设运营方面优势明显,持续引领5G技术演进前沿方向;在风电、水电、核电等新能源领域处于国内领跑地位;在EDA、设计、封测等集成电路产业环节居于国内领先水平;在生物医药、现代种业等部分领域具备竞争优势;基础软件整体能力持续提升,初步形成国产工业软件产品体系。 三是一批核心技术取得突破。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探测、高速铁路、移动通信、北斗导航、国产航母、核电等领域涌现出一大批标志性成果,集成电路、大飞机、发动机、高端材料受制于人问题有所缓解,白鹤滩水电站、“深海一号”油气田、华龙一号核电机组、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等标志性工程的建成,带动了产业高质量发展。 四是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增强。以国家能源集团、国家电投、中国华能为代表的龙头企业成为引领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新一代通信技术领域,形成了中国信科、中国电科、中国电子提供网络设备,三大运营商开展网络运营,带动华为、中兴等芯片及设备供应商联动发展的新格局;工业母机领域,通用技术集团加快整合北京机床所、沈阳机床、大连机床、齐二机床、哈量、天津一机床等行业资源,打造机床行业“国家队”。 同时也应看到,中央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仍然面临诸多问题。例如,国有资本布局不合理、结构不优问题依然突出。中央企业在基础性行业、能源资源产业、重化工产业占据主导地位,但在高技术产业、战略性领域比重偏低,在事关竞争新赛道、制高点领域更是发展滞后,甚至未有布局。总体上仍处于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的中低端,产业基础能力薄弱,行业共性技术缺失,关键环节受制于人,前沿技术引领跟踪不够,重点领域配套能力不足,部分领域存在同质化竞争、重复建设问题,制约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全球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出现新趋势新特征 当前,重大颠覆性技术带动了以绿色、智能、融合、泛在为特征的群体性技术变革,世界经济正步入新兴产业不断孕育发展的关键时期。 一是以新技术涌现为推动力量。未来一段时期,随着机器人、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合成生物学、基因编辑、脑科学、区块链、虚拟现实、能源互联网等前瞻性、颠覆性技术的不断涌现,以及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广泛渗透,不同的根技术与其他技术在链接、融合、渗透作用下开始裂变分叉,形成多个分支技术,带动新兴产业向多个方向发展。 二是以产业融合为发展方向。产业融合趋势持续深化,融合广度、深度不断拓展。产业内部链条不断向下游应用延伸,促进上下游纵向融合;产业间融合越来越多,与传统产业融合不断深化,推动产业链分化重组。此外,技术与技术融合推动多学科、多技术领域的高度交叉和深度融合;5G、工业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与产业融合,加速赋能传统产业变革的过程中或将产生新的行业。 三是以全球分工为基本前提。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属性强、合作程度高,分工体系不断向产业链、价值链不同层面拓展;分工层次日益深化,形成了更为广泛的包括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销售服务在内的全球分工体系。 四是以产业配套为重要保障。一般来说,新兴产业发展初期基础薄弱,产业链不健全,亟须通过完善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布局,扶持龙头企业,发展配套企业,健全产业体系等方式,多措并举支持产业发展。 五是以龙头企业为建设主体。龙头企业居于产业链核心环节,对上下游企业及关联产业辐射作用显著,在补链、固链、强链、延链,以及强化专业协作和产业配套,开展科技创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六是以产业集群为发展形态。如,硅谷的信息产业集群、生物医学产业集群,北京的人工智能产业集群,贵阳的大数据产业集群等,呈现出要素集聚度高、主体互动性高、知识溢出效应强、成长潜力大等特征,展示出更为强劲的创新动力、自我强化的内生动能,以及更加显著的带动能力。 七是以政府引导为战略引领。政府是推动新兴产业发展的制度构建者、政策供给者、方向引领者和监督管理者,提供战略引领、政策支持、资源保障和主体培育功能。 八是以市场主导为决定力量。新兴产业的发展,更加依赖于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市场要发挥决定性作用,实现要素有效配置、快速流动交易,加快新兴技术、核心资产的迭代发展。 中央企业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未来,中央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要立足于自身做强做优做大的迫切需要,更要服务于大国崛起与强国建设的宏伟蓝图。要加强统筹谋划与系统设计,强化国家战略体系与能力建设,增强创新系统整体效能,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构建新型生产关系,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形成全面新型竞争能力,从而在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一大国博弈的主战场上,打赢与西方国家的正面竞争、全面竞争与体系竞争之战。 一是统筹战新、未来两个布局。从战新产业到未来产业,体现了科技前沿的发展趋势和产业结构的演进方向。要统筹国家利益与企业利益、当期利益和长远利益、技术效益与经济效益,重点发展战新产业,超前布局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梯度发展、承接有序、重点突出、动态调整的产业发展体系。加快建设原创技术策源地,贯通从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到标准、产品和应用的创新全链条,把“近、中、远”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布局相结合,突破一批面向未来产业的关键核心技术。 二是加快构建体系化发展能力。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竞争力为主要目标,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以实施重大项目工程、重要平台建设为有效载体,以全方位合作、专业化整合为有力抓手,以加强人才、资金、政策支持为重要保障,推动国有资本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集中,实现横向贯通、纵向融通,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全面提升中央企业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能力,加快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新兴产业体系。 三是着力提升产业基础能力。立足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着力补链、强链、固链、控链、延链和布链,加快构建基于综合成本优势的制造能力、基于生态体系的产业链掌控能力、基于科技创新的产业兜底和引领能力、基于关键要素的价值获取能力的高质量发展能力体系。针对处于不同技术水平的领域,因产制宜推进横向一体化、纵向一体化,打造一批具有全球生态主导力、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构建网状产业体系,形成网络生态系统。 四是深度推动五链融合发展。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资金支持、人才培养、政策供给一体设计、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五链深度融合、有效贯通和良性循环。整合创新资源,跟踪前沿技术、突破关键技术、加强基础研究、增强原创能力;坚持引育用相结合,在重点领域打造领跑者,在新兴前沿领域培育开拓者,加快建设新兴产业人才高地;发挥长期性、战略性资金的引导放大作用,发挥风险投资在风险分散、产业培育、创新激励中的作用,有效分摊成本、对冲风险。 五是充分发挥应用场景优势。新技术要攻出来,更要用起来,在应用中迭代优化,焕发生机活力。实践中有效需求不足,市场主体不愿用、不敢用、不能用、不会用等问题是关键制约。要充分发挥中央企业巨大应用场景与规模化需求优势,以大市场培育大产业,大产业带动大创新,以应用为牵引,统筹科技攻关、试验验证、工程应用,贯通创新链、产业链,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 六是有效防范化解风险挑战。新兴产业因发展的前瞻性、创新性,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不确定性,特别是在规制边界确定、技术方向变化、技术路线选择、商业模式变革、产业发展形态等方面都面临风险挑战,亟需政产学研用等各环节前瞻预测、科学研判、有效应对,助推产业行稳致远。 综上,要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摆在更加重要位置,统筹谋划系统布局,形成重点产业梯次发展、有序衔接的动态开放格局。要强化科技创新,增强要素供给,完善政策体系,不断催生面向产业变革和技术突破的高质量科技成果,切实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成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全面建设更具竞争力的未来产业集群以及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为加快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强物质支撑。 | |||||
相关链接
- 马传景 | 从人口红利到劳动红利...2024-05-17
- 徐璐 薛会 许相敏 | 苏州工业...2024-05-15
- 韩菲子 | 推进我国“专精特新”...2024-05-15
- 苟护生 | 让REITs对接“一...2024-05-10
- 徐毅敏 胡业峰 彭翔 | 高校...2024-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