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咨视界

郭建斌 周荣 等 | 以习近平“三农”思想为指引 加快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强国
发布日期:2022-12-26 信息来源:B体育·(中国区)官方网站 访问次数: 字号:[ ]

以习近平“三农”思想为指引

加快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强国

中咨公司区域发展与规划业务部

郭建斌 周荣 等

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基础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这是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新的历史使命,也进一步体现出农业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的重要基础作用。“加快建设”这一表述,将农业强国同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等强国战略一起,共同构造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完整战略体系。从“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的科学论断,到“加快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的坚定决心,再到“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奋进号角,党中央对农业发展的高度重视一以贯之且循序渐进。我们要深刻领会建设农业强国的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系统思考建设农业强国的推进路径,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强国之路,推动我国农业实现从“大”到“强”的华丽跨越。

一、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意义重大

农业强国,是农业在全球范围内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国家。纵观美国、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等世界公认的农业强国,其农业及关联产业具备一些共同的特征,即具有较强的现代化水平、创新驱动能力、国际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引领全球农业发展的能力。而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而言,农业强国首先应该是具有较强的保障供给能力,做到“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而且里面应该主要装中国粮”,因此建设农业强国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

(一)建设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应有之义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对农业在我国强国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做出的科学论断。当前,我国已经完成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新的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在这个新征程中,如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国家战略问题。党的二十大作出了分两个阶段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到本世纪中叶,农业强国是否能如期建成,将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成色和含金量。农业目前仍然是“四化同步”的最大短板,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突出短板,这就要求我们要站在现代化强国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到建设农业强国的艰巨性和紧迫性,尽快补齐短板、锻造长板,稳固现代化强国的根基。

(二)建设农业强国是筑牢中国式现代化根基的必由之路

“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作出的深刻论断,体现出了农业现代化在国家现代化中的重要战略基础地位。农业强国的基本要求就是要实现农业现代化。我国漫长而壮阔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程充分证明,农业的稳定增长和持续发展,是工业化转型、城镇化加速最坚实的基础,也是国家现代化最牢固的根基。党的二十大提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在巨大的人口规模中,农业相关的人口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到2021年底,我国仍有近5亿人口居住在农村,近2亿人从事农业产业,农业强国建设得好不好,不仅关系着农业强不强的问题,更关系着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的问题。因此,我们要不断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在中国式现代化大棋局中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三)建设农业强国是保障我国发展与安全的重要基础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安全事关发展全局和国家安全。在农业安全体系中,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就是粮食安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2021年我国累计进口粮食1.6亿吨,相当于我国粮食总产量的24%,对外依存度仍然较高。因此能否建成农业强国,从而进一步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决定着我国的发展基础和国家安全根基是否牢固。同时,在新征程中,我们还面临着世纪疫情和百年变局的复杂严峻形势,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重要性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并且成为了大国博弈的王牌,只有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夯实农业的“压舱石”地位,才能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创造基础条件。

(四)建设农业强国将为世界贡献大国强农的中国经验

我国是农业大国,在广袤的农村大地上,拥有数以亿计的农民,“大国小农”“人均耕地资源极度稀缺”“发展条件差异巨大”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典型特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要求我们要立足自身国情农情,进行大量的理论创新、模式创新和路径创新,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强国建设路径,并在合作互惠中支持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农业发展,这一过程将极大丰富和发展世界农业发展理论,极大提升世界农业生产率、保障全球粮食安全、推动世界农业绿色发展,为世界农业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建设农业强国提供中国经验。

二、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正当其时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用大历史观来看待“三农”问题,始终坚持把 “三农”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科学回答了“三农”工作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动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粮食和主要农产品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农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我国成为了世界范围内为数不多、名副其实的农业大国,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农业大国地位突出,供给保障能力持续增强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发展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农业增加值、主要农产品产量等规模指标连续多年位列世界第一,农业大国地位得到凸显,安全保障能力稳定实现。从总量上看,2019年我国农业增加值首次超过1万亿美元,2021年达到了1.23万亿美元,占全球农业增加值的比重上升至31.1%,是美国农业增加值的5倍多, 欧盟农业增加值的4倍,农业总体规模十分庞大。从结构上看,我国的小麦、稻米、花生、茶叶、肉类、水产品等的产量多年稳居世界第一位;粮食总产量自2015年以来,连续七年稳定在 6.5 亿吨以上,谷物、小麦、玉米总产量均占世界总产量的20%以上,花生总产量占世界 30%以上,茶叶总产量占世界40%以上。从安全保证能力上看,在“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指导下,我国谷物自给率自2005年起每年均超过 95%,口粮自给率连续多年超过100%,主要农产品市场供应充裕,2021年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83公斤,远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粮食安全标准线,稳定实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牢牢守住了18亿亩耕地红线,累计建成9亿亩高标准农田,农业生产基础进一步稳固。

(二)农业强国基础扎实,发展质量效益稳定提升

在稳定农业发展基础的同时,我国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也取得了大幅提升。2021年,我国谷物单产达6315千克/公顷,与高收入国家相当;劳均农业增加值自2012年起超过中等收入国家水平,与高收入国家的相对差距逐步缩小。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农业结构发生了变化,实现了从以种植业为主的单一传统农业向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的现代农业转变,我国农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下降到50%左右,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累计占比超过40%,农林牧渔结构日益合理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初步建立。农业及其关联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不断彰显,以五常大米、褚橙、潜江小龙虾等为代表的农产品品牌,逐渐走出国门,美誉度和影响力不断提高,中粮集团等跨国农业企业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也在不断提升。不断优化农业布局,形成了一批农业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如福建食用菌、江西鄱阳湖优质稻米、山东设施蔬菜、湖北小龙虾、四川晚熟柑橘等,对推进我国农业产业集群化、链条化、市场化起到了重要示范作用。

(三)科技含量不断提升,现代装备条件大幅改善

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现代农业建设,推动我国农业发展由依赖资源要素投入向创新驱动转变。农业科技从研发跟踪、技术追赶、消化吸收、模仿创新向自主创新、自立自强、创新引领、全面突破转变,涌现出了一大批重大原创性科技成果,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0%,农作物种源自给率超过95%,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水稻、白菜、番茄、黄瓜等作物基因组学研究及应用国际领先,农业科技整体水平已跨入世界第一方阵,科技成为农业经济增长最重要的驱动力。加快推动农业机械化进程,农机装备总量不断增加,作业水平不断提高,农业机械总动力超过10.6亿千瓦,亩均动力超过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装备总量接近2亿台套,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2%,小麦、水稻、玉米三大主粮基本实现机械化,大豆、油菜、马铃薯、花生、棉花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逐年提高。

(四)绿色发展深入人心,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增产主要依靠化肥、农药等化学品的大量投入,造成了土壤质量下降、水资源污染等一系列严重后果。近年来,我国聚焦农业生产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推进绿色兴农,推动农业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实现农业高质量绿色发展。化肥、农药使用总量和强度持续下降,2015年以来,我国化肥、农药使用量连续实现负增长,2021年农药使用量比2015年减少17%以上,全国农用化肥施用量比2015年减少13.8%;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已经达到76%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农膜回收率分别达到88%和80%。我国农业的绿色发展,对推动世界农业绿色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促进可持续发展作出了贡献。

(五)开放发展加快推进,大国农业开放行稳致远

改革开放尤其是加入WTO以来,我国加快了农业对外开放的步伐,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一跃成为世界农业对外开放大国,开放质量大幅提高。农产品贸易规模持续快速增长,农产品贸易额由2001年的不足300亿美元攀升至2021年的3041亿美元,增长了10倍,是欧盟农产品贸易总额的85%,已成为世界第二大农产品贸易国、第一大农产品进口国、第五大农产品出口国,是大豆、油菜籽、棉花、猪肉、羊肉、奶粉等大宗农产品全球最大买家,也是大蒜、生姜、罗非鱼、苹果、茶叶等产品的最大出口国,通过19个自贸协定与全球26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稳定的优惠贸易安排,不仅是美欧等发达国家农产品出口的主要市场,也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最不发达国家农产品出口的重要目的地。

三、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任重道远

尽管我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农业大国,主要农产品产量稳居世界第一位,但与世界农业强国相比,我国农业在生产效率、科技创新、国际竞争力、资源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仍然存在不足,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以色列等世界公认的农业强国仍然存在不小差距。

(一)农业生产效率仍然不高

随着我国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科技和装备的投入不断增加,农业生产效率有所提高,但与农业强国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从农业从业人员看,虽然近年来我国农业从业人员占比大幅下降,但占比仍超过20%,远高于农业强国3%左右的平均水平,农业承载了过多的生计功能,导致产业和经营功能的作用发挥并不充分。从劳均增加值来看,我国农业劳均增加值与农业强国的相对差距在逐步缩小,但绝对差距仍然较大,当前我国的劳均农业增加值仅相当于美国、以色列、加拿大等农业强国的5%,低于中等偏上收入国家整体水平。尽管考虑到我国农村劳动力兼业的特点,实际劳动生产率可能会更高,但总体来看,我国农业生产效率不高仍然是不争的事实。

(二)创新驱动能力还需提升

当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上升至61.5%,科技创新在推动我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推进农业提质增效、产业韧性提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与世界农业强国相比,我国农业创新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一是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仍然不高,发达国家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普遍高于80%,按照“十三五”期间的增速,我国到2035年仅能达到74%,与农业强国仍然存在不小差距。二是农业领域前沿基础研究仍然较为落后,根据科技部第六次国家技术预测数据显示,我国农业领域仅有10%的技术处于国际领跑地位,部分基础前沿研究领域对外依存度高、核心技术面临“卡脖子”风险,如生猪、肉牛、奶牛等关乎老百姓“肉盘子”“奶瓶子”的核心种源很大程度上依赖进口,高端农机具和食品装备核心部件主要依赖进口,作物模型、数据积累等智慧农业关键核心环节基础较为薄弱,农业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还处于实验阶段。三是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程度不高,我国涉农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仅为30—40%,远低于农业强国70—80%的平均水平,大部分农业科技成果尚未应用到田间地头。

(三)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待提高

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看,与农业强国对比,我国农业发展还面临一些突出问题。一是我国农业仍以劳动密集型的粗放式生产方式,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持续流动,农业劳动力投入成本攀升,人工成本、物质与服务费用等持续处于高位,农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生产方式难以为继。二是农药化肥利用效率亟待提升,虽然近年来我国农药化肥投入量减少趋势明显,化肥施用强度从2015年的369.9千克/公顷下降到2020年的313.5千克/公顷,农药施用量由2015年的178.3万吨下降到2020年的131.3万吨,但仍远高于国际公认的安全上限,“高肥高药”的发展现状仍未改变。

(四)现代产业体系仍不完善

纵观世界农业强国,完善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实现农业强的重要保障,尽管我国在涉农产业发展不断进步,但在农业品牌化建设、社会化服务、全链条配套设施等领域仍然是突出短板,与农业强国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从标准化和品牌化建设方面看,我国近年来打造了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农产品品牌,但在农产品层面,能与美国的“艾大华土豆”、日本的“神户牛肉”、新西兰的“佳沛”奇异果等相媲美的全球农产品领导品牌还很少。从社会化服务方面看,世界农业强国通过强有力的农业合作社、农产品行业协会、跨国农业企业等主体,推动了现代农业强势崛起,而我国的社会化服务主体发展水平仍然不高,具有全国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服务主体仍然较为缺乏。从产业全链条配套设施来看,我国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比较落后,尤其是在产品流通阶段,我国果蔬、肉类、水产品等初级农产品冷链运输率仅有35%、57%、69%,远低于发达国家80—90%的平均水平,运输环节的腐损率也是发达国家的2倍。

四、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主要举措

我国建设农业强国,必须立足基本国情农情和发展阶段、发展要求,将农业强国建设融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大战略中,不断提升我国农业的供给保障能力、创新驱动能力、产业竞争能力,实现从数量到质量、从规模到效益、从生产力到竞争力的全面跨越,加快建设与现代化强国相匹配、与人口大国相适应、与资源禀赋相契合的农业强国。

(一)坚决守牢粮食安全底线,着力增强供给保障能力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是发展农业的首要任务”,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国情农情对我国农业发展做出的科学论断,也是我国建设农业强国的首要任务。我国是有着14亿超大人口规模的大国,对农产品有巨大需求,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始终是我国的发展之基和强国之本。因此,我国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要严格按照“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要求,切实贯彻“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方针,突出抓好耕地和种子这两个“牛鼻子”,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不动摇,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推进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以国内粮食稳产保供的稳定性来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与此同时,继续适度进口国内市场需要的农产品,注重提高海外供应链的稳定性、可靠性,从而建立起更稳定的、有韧性的、可抗冲击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此外,农业强国的内涵还包括高质量、多样化的农产品需求,要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体下,稳定提升肉蛋奶、果菜蔬等重要农副产品的供给水平,实现农林牧渔业高质量全面发展。

(二)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农业发展规律,鲜明指出“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和创新”,并且提出“要舍得下气力、增投入,注重创新机制、激发活力,着重解决好科研和生产‘两张皮’问题,真正让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我国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要牢牢抓住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用高水平的农业科技和现代化的物质装备,破解资源禀赋制约,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一是要大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加强农业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围绕优质种源、农业信息技术应用、高端装备、绿色生产技术等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形成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及产品,提升我国农业科技自立自强能力。二是要大力提升产业应用能力,畅通“农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涉农企业”产学研用联结机制,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成果高效转化与产业化,增强“产”“用”主体地位,实现创新链、产业链上中下游的联结、创新端与应用端的有效对接。三是大力提升创新支撑能力,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强化农业科技政策支持力度,聚焦农业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要求,优化科技创新经费支出结构,强化重要财政支持涉农领域关键核心科技创新要素的支撑作用;强化农业创新人才支撑,坚持高科技创新人才引育、农业科技服务人才培养、高素质农民培育并重的思路,夯实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支撑。

(三)完善现代农业经济体系,着力增强产业竞争能力

随着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农业发展需要更加注重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这也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不断提高我国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转变。”建设农业强国,就是要不断完善现代农业经济体系,着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营方式变革,实现农业发展优质高效、农业竞争力更强。一是要进一步拓展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顺应农业功能转变要求,围绕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循环、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思路,推动农业由平面扩张向立体拓展,形成资源有效利用、功能充分发挥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二是要加快优化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加快转变农业要素投入方式,用现代物质装备武装农业、现代科学技术服务农业、现代生产方式改造农业,提高农业生产的机械化、科技化、信息化和标准化水平,形成要素投入科学、生产效率高效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三是要进一步放活现代农业经营体系,聚焦农业经营主体及其经营方式,以推动农业生产更加规模化、组织化、社会化、市场化为目标,以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培育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为主要任务,推动形成生产组织灵活、各方协同有效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四)加快推动农业绿色转型,着力增强持续发展能力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是保障资源安全、保障永续发展的不二之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也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在建设农业强国的征程中,要充分尊重农业发展规律,聚焦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以提升农业生态服务功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推动农业发展绿色化、生态化。一是要着力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和高效利用,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等方式推进耕地质量提升,加强东北黑土地等重要土地资源的保护,进一步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开展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促进农业资源永续利用。二是要着力加强农业生态系统环境治理,加快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大力推动农药化肥减量增效,提高畜禽粪污和秸秆资源化利用水平,推进农膜等白色污染治理,通过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发展生产力。三是要拓展农业绿色发展空间,构建农业绿色供应链,推动农业生产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推动农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五)构建农业对外开放新格局,着力增强国际竞争能力

作为全球农业大国和最大农产品进口国,坚持农业对外开放的既是保障我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安全底线的重要支撑,也是提升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我们要坚持农业对外开放战略不动摇,立足自身比较优势,着力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推动形成农业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创新农业交往交流、贸易投资、科技合作、对外援助和参与全球粮农治理方式,实现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农业对外开放。一是要积极主动参与全球农业分工,坚持高水平“引进来”和大规模“走出去”并重,在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底线的前提下,积极嵌入全球农业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和创新链,推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更加有序自由流动,注重创新型人才、先进农业技术和前沿农业知识等高端资源要素的引进,注重涉农企业“集群”式、“链条”式“走出去”,不断提升我国农业企业在全球的合理延伸布局。二是要着力优化农业贸易格局,充分发挥农产品贸易对提高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优化的促进作用,构建稳定的重要农产品进口供应渠道,并以优质农产品进口“资源替代效应”推动国内供给能力提升;加快培育农产品出口国际竞争新优势,推动优势农产品进一步走向国际,并以农产品出口消化国内产能、减少粮食“高库存”,从而实现农产品优进优出;加快推进农业服务贸易发展,推动农业贸易全面提质增效。三是要推动双边区域和多边友好合作,充分利用区域全面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协定等优惠安排,优化农业贸易格局,建立稳定的农业贸易网络;拓展与“一带一路”国家农业贸易与交流合作,创建农业国际合作新格局;抓住国际粮农治理体系大变革的机遇,主动引领粮食减损、土壤健康、南南合作等议题议程,进一步提升农业国际影响力。

(六)持续完善农业支持体系,着力增强产业保障能力

农业强国的建设离不开政府对农业的支持,这一路径已经得到了美国、日本等世界农业强国发展历程的充分证明。在建设农业强国的征程中,我们要立足国情农情,顺应经济发展阶段和世界贸易组织规则要求,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支持体系。一是要持续健全农业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把支持农业发展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聚焦事关农业发展的基础性、长远性、全局性重大工程,增加财政投入力度;大幅度提高政府土地出让收益、耕地占用税新增收入用于农业的比例;大幅度增加对中西部地区农村公益性建设项目的投入,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健全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调动地方政府重农抓粮和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二是要逐步完善农业补贴政策,以粮食收储制度和价格形成机制改革为重点,发挥市场引导农业生产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优化补贴方式,健全粮食生产者收益保障机制,提高农业补贴政策效能。

参考文献

[1](受权发布)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新华网.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2-10/25/c_1129079429.htm,2022年10月25日.

[2]魏后凯, 崔凯. 建设农业强国的中国道路:基本逻辑,进程研判与战略支撑[J]. 中国农村经济, 2022(1).

[3]姜长云. 我国推进农业强国建设的战略思路和现实举措[J].社会科学辑刊, 2022(6).

[4]刘海启. 加快我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的战略思考和工作举措[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20, 41(3).

[5]姜长云, 李俊茹, 巩慧臻. 全球农业强国的共同特征和经验启示[J]. 学术界, 2022(8).

[6]魏后凯, 崔凯. 面向2035年的中国农业现代化战略[J]. 中国经济学人:英文版, 2021, 016(001).

[7]胡鞍钢, 鄢一龙. 迈向现代农业强国[J]. 当代贵州, 2017.

[8]曹慧, 郭永田, 刘景景,等.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路径研究[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2).

注: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